观点网 京东、美团以及阿里等电商巨头纷纷布局硬折扣赛道,不断挤压传统商超的生存空间,许多传统商超不得不跟着转型,加入到这场混战中。
近日,中百集团宣布,中百超市将于9月26日同时开业51家硬折扣商店,主要分布在湖北核心区域,包括武汉13个区和黄石市。
据了解,中百超市的硬折扣商店严格遵循“少而精”原则,每个品类仅保留1-2个头部品牌或自有商品,SKU控制在800-1500个之间,较传统超市减少70%以上。
通过调查此次新开的51家硬折扣商店位置布局,结合中百集团旗下的“中百罗森”便利商店分布可以看出,中百超市计划打造1公里内的互补布局,便利商店侧重即时消费,硬折扣商店则满足批量采购需求。
不仅如此,中百超市的硬折扣商店还将充分发挥本土化优势,聚焦健康消费的“百屿森”系列,通过联合湖北本地农户、老字号工坊等本地企业,开发有机蔬菜、低脂酸奶、非遗工艺豆制品等特色商品。
此外,在中百超市51家硬折扣商店开业当天,中百集团旗下由中百仓储孵化、以'硬折扣+民生品类'模式进军零食折扣赛道、对标'零食很忙'等品牌的'小百惠折扣商店',其第二家门店也将同步落地中南拂晓城。
据悉,除小百惠折扣商店之外,中百仓储推出的新业态还有FOODMART食品超市店及前置仓店。
不同于互联网巨头们依托的资本和规模的优势,中百集团的主要优势是本土化和高效率。
通过“优化布局+本土化商品”的策略,中百集团期望在京东、美团、阿里盒马等巨头混战的赛道中建立“本土硬折扣超市”的差异化优势。这也是竞争对手们短时间难以复制的优势。
硬折扣江湖
实际上,所谓的硬折扣早已不是新概念。据了解,德国ALDI、法国Lidl早已凭借“2000SKU、90%自有品牌、30%价格降幅”横扫欧洲,分别开出1.2万和1.4万家门商店。
而中国市场直到2022年还停留在“软折扣”阶段,主要还是以临期食品、尾货、电商退换货为主,规模小、货源不稳。
但在消费市场变化之下,硬折扣赛道近两年发展十分迅速。据公开数据显示,2024年中国硬折扣市场规模已突破2000亿元。
而且就目前来说,根据贝恩公司研究报告,该行业在国内的市场渗透率仅为8%,远低于德国的42%与日本的31%。
再加上消费者对“低价高质”的需求激增,硬折扣模式精准匹配当前消费趋势。一条高增速、低渗透、无绝对龙头的赛道,瞬间吸引了所有玩家的目光。
当前,硬折扣赛道最受关注的就是京东、美团和阿里盒马这三家电商巨头之间的竞争。
具体看,阿里的盒马系是入局硬折扣赛道最早的一个,8月29日,盒马旗下的平价社区超市盒马NB正式更名为“超盒算NB”。
与此同时,盒马也宣布进入到加速扩张的阶段,17家新商店在苏浙沪10个城市集体开业,强势进入宁波等新市场。超盒算NB延续了平价社区超市的定位,主打“极致性价比”。
据网络公开信息显示,超盒算NB采取小商店经营模式,主打社区小商店,线下门商店从员工工作方式再到装修风格,都遵循极简,能省则省。在选品上,遵循“宽类窄品”的逻辑,平均1500个SKU,同一类型的商品种类保持单一性,聚焦高频刚需商品以契合家庭日常消费需求。
盒马的供应链逻辑是依托盒马鲜生产地直采体系,其自有品牌占比达到了60%,主要聚焦一日三餐、生鲜等高频场景,简单来说就是盒马用“小商店+生鲜+高比例自有品牌”切入社区,做的是“折扣版菜市场”,靠高频生鲜拉动复购。
在超盒算NB上线的同一天,美团旗下自营硬折扣商店“快乐猴”全国首商店于杭州正式开业。依照目前情况看,美团的小象超市承担着即时零售的线上重任,而线下零售将由硬折扣商店项目“快乐猴”来补全拼图。
美团快乐猴的经营方式与超盒算NB相似,也是以社区运营为基础,门商店面积在800-1000平方米,SKU约1200个,自有品牌300款,定位为社区一日三餐,价格比盒马NB低10-30%,其最大的优势是依托美团强大的生态流量与即时配送优势。
而相较于盒马和美团两家的社区商业模式,京东硬折扣商店的规模更大,采取了“大商店型、多SKU”的运营策略,单商店面积达到了5000平方米,SKU超过5000个,旨在实现家庭日常的一站式采购需求。
据了解,京东依托的是多年所积累的自营采销、物流仓配、供应商资源等优势,用规模优势压低进价,用高效率控制损耗。
虽然其自有品牌率只有20%,但5000+的SKU使得自有品牌种类多,部分商品京东直接与工厂合作定制,跳过品牌环节,实现工厂到货架的极短链路,从而实现降本增效。
京东的打法是想通过大包装、低成本的白牌商品锁定价格敏感型客户,同时与旗下七鲜、京东超市等业态形成互补,以此在下沉市场挖掘增量。
总的来说,无论是阿里盒马的小商店经营模式,还是美团的“社区折扣+外卖履约”路线,亦或是京东“大商店+全品类+重供应链”的打法,零售赛道互联网巨头的加入都对传统商超造成强烈的冲击。
中百的努力
中百集团此次硬折扣商店集中开业,则是一次传统商超的破局尝试。近年来,传统零售出身的中百集团正积极推进转型,以应对零售行业变革。
在线下,中百集团在2024年5月宣布正式成为“胖东来”的学徒,执行“胖改”,包括对内要求中百仓储及其经营的大业态,即大卖场及综合超市,聚焦胖东来的企业文化、经营理念、商品陈列、动线布局以及营销策略等核心领域进行学习。
针对社区超市小业态,则借鉴便利店运营管理经验,围绕打造“一刻钟社区便民生活圈”。同时,社区门店主力如中百社区超市,则推动升级为“混合型”业态,新增鲜食品类和便民服务。
具体而言,调改核心是供应链改革和网点汰换,淘汰老商品,引进趋势新品,商品平均降价20%,同时关闭亏损门店,积极扩张居民小区、办公园区等小业态消费场景。有数据显示,调改后,部分大卖场/综合超市门店销售额增长1倍、客流数增长70%,社区超市门店来客数增长超1.5倍。
另外数字化方面,中百集团推动构建多元平台矩阵,一方面推进线下门店加盟系统建设,另一方面通过“中百邻里购”、“抱抱生活”等自有小程序拓展线上到家业务。
在近期接受媒体采访时,中百集团董事长汪梅方就曾表示,未来2-3年,公司的经营将以关闭亏损门店“减负”为重要抓手,通过突出小业态扩张、推进“千店千面”转型及数字化赋能,攻坚2027年盈利目标,同时深耕社区便民服务,打造邻里生活服务商。
其中,在提及业态创新上,汪梅方就透露目前中百集团旗下大小业态,中百仓储和中百超市均在发力折扣店赛道。中百集团采用“赛马机制”,让两大业态依托各自供应链展开试点,不预设固定模式,通过市场检验筛选可行路径。
上述中百超市的硬折扣店和中百仓储的“小百惠折扣商店”,相信就是“赛马机制”推动的创新结果。
后续,倘若能够继续通过优化供应链和运营细节,将自己打造成区域硬折扣市场的标杆,中百集团或许能够为传统商超转型再提交一份“答卷”。
免责声明:本文内容与数据由观点根据公开信息整理,不构成投资建议,使用前请核实。